标题:荐书《巨流河》读后感
荐书《巨流河》读后感

今天我很荣幸地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我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巨流河》,作者是来自我国宝岛台湾的齐邦媛女士。
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以及作者齐邦媛女士,是在新浪的读书推荐频道,当时我被频道编辑的推荐语所吸引,心痒之下便入手此书。果然,开卷之后我便在作者细腻却平实的娓娓道来中沉浸难以自拔。
此书的名字取作巨流河,可谓意味深长。一方面,它实指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国七大江河之一的、辽宁百姓的“母亲河”。这条河古代称句骊河,现在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民国十四年,这里发生了对中国命运产生深远影响的“巨流河之役”,便是在这场战役中,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将军兵败饮恨,从此带领全家开始了流亡,齐邦媛的成长记忆便是从这里开始。而另一方面,巨流、巨流,何尝不是暗指那夹杂着滚滚红尘与世事的时间洪流?作者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漫漫长途,宛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63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荐书《巨流河》读后感
完成。写作跨度时间之长,我们可见一斑。
虽然时隔久远,但书中最动人的,便是作者年少时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沉重的时代背景下那段青春时光。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齐父与其革命战友,因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被迫离开东北三省,南下流亡。之后抗日战争爆发,齐邦媛短暂的童年在血淋淋的战争逼近下遽然结束了。她随父母亲人以及父亲主办的中山中学的师生,从南京逃亡汉口,再从汉口到到湘乡,从湘乡到桂林,从桂林到怀远,最后随着学校沿川黔路入川,投奔抗战的首都重庆。流亡路上,看着支离破碎的国土,齐邦媛感受着游子的漂流之痛。那些凄厉的哭喊声在许多无寐之夜震荡,成为齐邦媛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悲悯的起点。而在战火之中,一直处于逃亡中的中山中学师生仍然保持着弦歌不辍的勤学状态。在南开中学,齐邦媛修习英文,广泛阅读,参加辩论,还打垒球。虽然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的条件都非常恶劣,但她依然在炮弹下长成一个健康的少女,之后更考入了武汉大学哲学系。因为大一英文全校统考第一名,朱光潜先生劝她改读外文系,并亲自担任导师。朱光潜先生略带安徽腔的英国英文,引领齐邦媛进入了神奇的文学世界。从此,少女爱上了英文诗的声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文学是她的的乌托邦,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也似有一股强韧的生命力,就是这股生命力陪伴着她熬过于战火辗转的艰难岁月,熬过恋人于战场上牺牲后最初的悲痛时光。
相对《巨流河》前半部分颠沛流离的岁月,书后半部的内容明显平和下来。齐邦媛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前往台湾就职,从此在宝岛成家立业,创立台湾中兴大学外文系,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活,同时她一直孜孜不倦地向国际推介台湾文学。自此,作者一直辗转颠簸的人生终于相对稳定下来,她得以安心展开学术事业,从而成为近现代台湾文学的一代推手。
回想当初,1947年的9月,父亲给她买的是双程票,却没想到,她最终埋骨台湾。从此,她生命过一半的时光在宝岛度过。对于这片美丽的土地,齐邦媛亦是热爱的,否则她不会如此致力于台湾本土文学的发展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她在这里度过的后半生不仅平静安然,甚至事业卓有成绩。然而这里终归不是她的故乡。从台湾的哑口海到滚滚的辽河入海口,岂止相隔千里,真正相隔的是那再也回不去的蹉跎岁月。
乡愁是人类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那隔着一水的岛屿。而作者齐邦媛老师的个人魅力,她的温柔和平和,细腻和克制,使得这股“乡愁”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让坚硬的历史的冷光有一种温柔的色调。这本25万字的书,最后一句是:“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这种平静,也是齐邦媛的语言特色。历史和青春一样,是动荡的,甚至这动荡中充满了疼痛和苦难。但这些经历并未磨灭掉齐邦媛那颗纯真热诚的心,却让一个敏感脆弱的少女一步步成长起来,坚韧起来,最终变得更加宽容,也更加从容。
这本传记,每一笔的背后都有深厚饱满的感情,然而落在纸上,字里行间,却不着痕迹。她说:“我由故乡的追忆迤逦而下,一笔一画写到最后一章,印证今生,将自己的一生画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天地悠悠,不久我也将化为灰烬,留下 ……(未完,全文共2742字,当前只显示165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荐书《巨流河》读后感

上一篇:部门年度b_m工作总结
下一篇:学习_在_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心得体会

相关栏目: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