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怀念民国时期的大师风范和教授治校
怀念民国时期的大师风范和教授治校

当有人问起你喜欢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那个时期的时候,一定首当其冲有人会说喜欢唐朝,因为那个朝代国富民强,百族归顺,万国敬仰;可能还会有人说喜欢三国或宋朝,因为那个时代群英并起,一时多少豪杰,是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而我确独独喜欢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民国时期。我喜欢的不是它的政治,它的政治算不上清明;也不是它的经济,它的经济够不上富裕,但“当我把眼光投向民国那一片学术天地的时候,发现里面远不止几座山峰,而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群山巍峨,高耸云天,在这样的海拔面上,像我这样浅薄的今人未免感到几分窒息。”(潘剑冰语)。从1911年到1949年,民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不过存在38年。而这短短的38年,却集体涌现了众多文化大家,令我们至今敬仰。他们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个性鲜明。民国存在的三十八年,如果单就国学发展而言,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魏晋之后的又一个百家争鸣而百花齐放,思想_而人才辈出的时代。民国创建至今一个世纪多了,但是今天,当我读到民国大师的故事的时候,依然感到他们血肉丰满、青春洋溢,胸中依然热血沸腾,仿佛切身感受到那个逐渐老去的时代的朝气蓬勃,青春焕发、生机无限。反观我们眼前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和事,却似乎已经暮气沉沉、沧海横流、夕阳西下。
民国的伟大还在于它是年轻人的天下。1917年,当二十六岁的毛头小伙子胡适从海外归来,并放出豪言“我们已经回来,世界从此不同”,预示着一群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年轻人将彻底搅动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当一个时代突飞猛进的时候,就是年轻人的天下,而一个时代因循守旧的时候,就是老年人的天下,这好像已经成了历史的定律。今天__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构想,似乎想给因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中国的中国打一针强心剂,振奋一下又开始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苗头国民的精神,但能否振奋的起来,还要看全体国民的内动力和改革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性。
民国三十八年,恰逢中国遭受内忧外患但另一方面也促进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40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怀念民国时期的大师风范和教授
  • 大师风采的魅力——苏格拉底话“善、恶”

  • 四大导师,分别是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和陈寅恪。按照梁启超的说法,他虽然著作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按照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的说法,陈寅恪先生是教授的教授;傅斯年虽然心高气傲,但也曾多次坦承,陈寅恪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刘文典自恃才高,向以狂傲自称,天下学者能入他法眼的没有几个人,但对陈寅恪却佩服的五体投地;冯友兰可谓大学问家,在清华称得上著名教授,但对陈寅恪却毕恭毕敬。就是这样一位被大师们公认的“教授的教授”,在蔡元培去世后,为了推举胡适继任中研院院长,竟不?si猛炯枘眩Р∽ǔ谈系街厍欤凑账约旱乃捣ǎ诵芯褪俏送逗壬黄保纱丝杉拇笫π鼗场T谒砩涎垢兔挥形娜讼嗲岬脑兀馐谴笫Φ某缟醒蹲辍?br>时下有很多自诩为,或被捧为大家的人,他们多喜欢装腔作势或故作深沉,而民国那些大师似乎多是些率直而无隐,天真而无邪的的人。吴宓当年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他一生不打诳语,“为人诚悫,胸无城府”(钱钟书),其善良、天真的个性成为骗子最钟爱的对象。金岳霖身为逻辑学大师,在生活中却好似小孩子,率性天真、我行我素、贪玩健忘、癖好养鸡,时常与鸡同桌共餐,且还不懂得何为储蓄,竟然能把存款利息当占便宜。林语堂终其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对幽默他却有着精辟的见解:“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他有很多经典的幽默名言,“绅士的讲演,应当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林语堂不仅喜欢幽默,且童心始终未泯,特喜欢与孩子玩在一起。他认为,孩子们淳朴的天真才是真正的人性。天真无邪说的似乎是儿童,其实还是大师们的处世坐标。
    真正的大师最为崇尚的是思想_和精神独立,他们把“_”和“独立”视为人格尊严的底线,恰如黄侃所言“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时下的学者们其御用多为国人诟病,每每看到“御用”们的“花拳绣腿”,听到“御用”们陈词滥调,便让我想起刘文典的“大学不是衙门”,想起梁漱溟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想起马寅初的“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当然也会想起陈寅恪的“惟此独立之精神,_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永光。”
    何为大师?大师当有博学多识、深厚独到的学问;当有崇尚_,不畏权势的个性;当有天真无邪、童叟无欺的品行,当有学术至上、宽广博大的胸怀。大师不是自封的,而是时代赋予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治学至高境界的描绘。对照这个坐标,看看时下的学者们,能有几人算得上真正的大师呢?如今大师何以如此之少,乃是缺少了这种执着孤往、奋力前行、不流世俗的精神,正如国学大师熊十力当年所言:“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专修也;品节之败,莫虚荣而不甘枯淡也。”当今的大学院校、科研院所里,“慕浮名而不务专修”、“莫虚荣而不甘枯淡”的文人学者不是比比皆是吗?今天的北大也不是从前的北大,清华也不是原来的清华了。
    没有去过北大清华,对那里也没什么深入了解,一切印象来源于高考阶段参考书上印刻着的北大中式校门及清华白色欧式校门,脑海中也只是浮现天之骄子门的淡然神情,仿佛那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场普通的升学考试,淡然中暗含自负。学校中树立的各种著名校友的雕像仿佛也只是标显学校的历史沉淀。然而,民国时期的北大断不是这样的,学术研究必定是学生们讨论的焦点,学生与老师的惺惺相惜更是传为佳话。恨不能早生几十年,与大师们畅谈中外,学习研讨。而现在,学生追求的东西与老师所想传达的东西都不一样。大学里死气沉沉,清华北大概莫能外。有句关于企业的名言,叫做“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我仿效这句话,也写了一个教师版的:“一流教师给学生以思想,二流教师给学生以学问,三流教师给学生以成绩。”在当下,我对一流教师基本不抱什么太大的希望,问题是目前连二流的教师都越来越少了,试问当今的大学校园,还有几个人是在真正地做学问?我们这个浮躁而功利的时代,再也不可能诞生陈寅恪、钱钟书那样的鸿儒了。
    这是我们在世纪之交回首向民国追寻的意义,当我们向一流教师看齐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二流教师,而像向二流教师看齐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三流教师,,如果你只是想三流教师看齐,最后就会不入流。不管怎么样,能够多一些二流教师,我们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因为青出于蓝而而青于蓝,二流的教师未必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但如果这个国家充斥的是二流的甚至不入流的教师的话那就危险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当今中国的一位带有民国遗风的教授——朱清时。
      朱清时,1946年生,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任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对于朱教授的关注,来源于他“教授治校”的构想,从而去除近30年来高校“行政化”的弊端,使中国大学教育回归本位。“我相信,要建设成一流的大学,一定要回归学术优先的原则,把大学办成一个学术机构。大家按照学术来讨论问题,没有绝对权威,校长、书记说了都不算,一旦跟学术有关,就由学术骨干说了算,真正的教授治校,这样中国高校才能建成一流。”我不禁要欢呼雀跃,如果真有这样的大学,那么大学校园内的潜规则是不是就会少些?甚至完全去除。学生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他冲破重重障碍创办的深圳科技大学堪称是惊天地的创举。但在当今的中国注定还有很长的艰难的路要走。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高校的黄金时代——民国时期。1917,蔡元培入主北大,治校上不学英法,却独尊德国,提倡“教授治校”,由此开创了一代“思想_、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偏安一隅,虽然时局动荡,仍大师辈出:陈寅洛、钱穆、钱钟书、费孝通,以及后来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振道,都是“教授治校”的受益者。
    中国呼吁教改者甚众,但知行合一的人寥寥可数,朱清时算一个:1998年至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校长期间,坚持不扩招、不建分校、呼吁停止行政主导高校评估;2009年至今就任南科大校长,倡导“去行政化”、教授治校、书院制、改变“唯高考(微博)论”。
    相比当年中科大的逆流独行,南科大的教改创新之路,堪称惊涛骇浪。朱清时说,自己几乎每个月就要遭遇一次“风口浪尖”。
    5年将至,南科大经验获得_高度肯定——
    南科大在深圳市的支持下实施理事会主导的法人治理机构,以争取学校相对独立的办学权,s_会议《决定》中提出:“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 ……(未完,全文共7599字,当前只显示365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怀念民国时期的大师风范和教授治校

    上一篇:关于健全地方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工作的概况
    下一篇:党员干部征文稿:学习,请与勤奋同行

    相关栏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