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架构、社会组织、利益关系、_态、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有效调整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我市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坚持固本强基,不断加强村级班子和队伍建设。一是班子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各乡镇党委在选拔和任用村级干部时能坚持“以人为本”,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观念,全方位启用人才,及时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村级班子整体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二是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大多数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了按章理事。特别是近年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村干部们的廉洁自律,拉近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改善了干群关系,强化了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也促进了村干部作风转变。大部分村干部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三是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县、乡两级将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了干部教育规划。举办各类培训班,使村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党性党风和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二)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和效能提升。一是强化农村社会治理职能。按照“创造发展环境、加强社会治理、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乡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_、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四项主要职能。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着眼增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结合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在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在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点。乡镇和上级派驻机构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44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 关于推动镇(街)社工站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汇报

  • 2022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综述

  •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汇报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综述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网格工作的情况汇报

  • 在贯彻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 市社会治理“样板项目”典型案例:创新构建“一核多元五型”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 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汇报材料

  • 在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员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提纲

  • 警网融合试点助推社会治理能力新飞跃

  • 在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会暨依法治县、扫黑除恶斗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

  •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依法治理组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 区全力打造“一核多能” 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经验交流材料

  • 定带来巨大压力。农民信访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引发信访的因素由过去较为集中的减负和计划生育等问题,向农村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山林田土权属纠纷、村务财务管理、基层干部作风等多个问题转变,由追求单纯的经济补偿转为要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治待遇、民主权利等,尤其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基层干部作风成为新时期引发农村冲突和干群关系恶化的三大主要因素。土地林权纠纷所占比重大、涉众面广、涉及群众利益较大,是相对突出的农村矛盾纠纷类型。农村社会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工作任务日趋繁重,农村治安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问题仍较突出。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受乡村工作生活环境、待遇保障等因素影响,优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造成乡村干部队伍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二是素质能力不适应。一些乡村干部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方面缺路子、少办法,突出表现在“三个不适应”:1.部分农村干部致富带富能力与群众盼望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要求不适应;2.部分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与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要求不适应,不少乡村干部还没有从旧的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存在着“老办法不适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遇事经常束手无策;3.农村干部服务意识与群众需求不适应。当前,农民在生产、流通、信贷、销售、劳务输出等经济领域,在居住、卫生、文教、交通、养老等社会领域,期盼着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优质高效的服务,而不少村党支部、村干部的工作仅限于传达会议精神、宣传政策、帮助争取贷款、组织发放补贴等浅层次服务工作上,群众不认可、不买账。三是农村综治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目前,基层综治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缺少编制、人手不足,有的乡镇平安办人员无行政编制身份,存在混编现象,有的专职人员年龄大、业务能力弱,基层综治工作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有差距。四是保障激励措施不到位。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和村级工作经费不足,部分乡村干部工资待遇低、发放不及时的问题较为普遍。农村治保主任工作量大,相比村委会其他人员差距较大,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农村个别党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是有的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党性意识不强。有的党员不愿参加组织生活,不关心村级事务。以村“两委”换届为例,一些党员受家族、个人利益影响,故意不参加党员选举大会,致使选举无法进行。二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党员缺少带领群众致富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三是发展党员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有的乡村对党员的标准、程序把关不严。特别是有的村支部书记发展家族党员、人情党员,搞“近亲繁殖”;还有的担心年轻人上来顶了自己位子,多年不发展党员。另一方面,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城乡衔接的异地发展党员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定程度影响了发展党员质量,这也是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工作建议

    (一)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选任机制。针对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外流的实际,加大组织实施“基层培养选优计划”的力度,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到乡村基层挂职任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推动城市优秀人才向乡村流动。形成城乡人才资源科学配置、双向流动的局面,既可以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成长空间,又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二是健全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机制。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干部培训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分级、分层、分类培训机制,重点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按需培训机制,探索建立学前需求调查、学中考核督查、学后效果反馈、全程跟踪评估等制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注重采取生动直观的形式,重视发挥各类培训示范基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优势,抓好村干部培训工作。三是强化激励保障。落实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乡村干部的合理待遇。村支部书记报酬与其他村“两委”干部报酬要保持合理比例,注意解决其他村“两委”成员补贴报酬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偏低、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完善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以绩定酬,严格兑现奖惩。推进落实《关于加强农村治保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农村治保主任平均补贴标准,保障农村治保主任队伍和治保组织发挥应有作用。

    (二)构建基层群众工作长效机制。一是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_的各项惠农政策、制定改善民生的措施,每年围绕农民群众致富增收、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环境和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村“两委”及成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努力提高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宗旨观念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和群众工作方法教育,引导他们深入群众,转变作风,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说服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日”、“民情日记”、“驻村蹲点”、“联片包户”、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等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健全乡镇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代表委员联系群众、村干部集中办公等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解决好他们反映的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依靠他们做好农村青年、妇女工作,维护好进城务工农民、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群众工作,努力实现群众工作的全覆盖。

    (三)重视和维护好农民个体的基本利益需求。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质和要义是要保障保证农村利益公平、合理分配。农村社会是复杂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_和组织,当前农村社会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十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_组织,二是村民自治组织,三是农村民间组织,四是农村宗族组织,五是农村企业,六是乡村干部,七是农村经济能人,八是农村涉黑_,九是农民和农户,十是非农职业农民。通过力量对比,农村基层_组织最为强势,其次是村民自治组织,再次是各种农民自组织和利益阶层,最后是农民个体。农民和农户是农村社会的基础,要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土地流转、新型经济合作社建设等改革发展措施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其基础地位、合法权益和合理利益需求,巩固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尤其是土地作为农民个体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源,土地利益是农民的根本利益,要在农村社会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予以有效利用,对农民的土地权益予以重点保护。一是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和改革,将农民手中的土地作为重要资源要素参与再分配,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通过扶持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成为经营主体,增加农业劳动的利润,使农民利用土地资源获取更多收入;三是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守住这一“底线”,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 ……(未完,全文共7805字,当前只显示375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上一篇:市场监督管理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下一篇:2022年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局机关)

    相关栏目:卫生 三农 新农村 大学生 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