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浅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
从亲近到关注 从思索到传承

前段时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女士带着她的两个女儿首次来华访问,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作为东道主,彭丽媛女士带她们去的重要一站,是故宫;现场为她们写的毛笔字,是《易经》中的厚德载物;随后请她们吃的是中国饺子,让她们看的是中国功夫,展示的都是我们民族的元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正是这些元素,足以让她们仅仅通过相对有限的时间,了解一个古老而又不失现代,传统而又独具魅力的中国。我想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材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阵地。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血脉也浓缩在语文教材里面。今天我说教材的题目是“从亲近到关注,从思索到传承”,以此来说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学。

我将从两个板块进行解说:说教材与课标,说教材与教学

一、 第一个板块 说教材与课标

1.“教材与课标”第一个环节说编写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几乎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我们传统的文化就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体现在文本当中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95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浅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
  • 浅谈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 浅谈初三考生心理辅导

  • 浅谈初中新生的心理过渡

  •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小组讨论

  • 浅谈初一数学竞赛辅导

  • 浅谈初中物理教材中“插图”的教学作用

  • 学习到“民间采风去”和作文《我家乡的节日》都是紧扣民俗的主题进行体验与表达。

    九年级上下册则又是精彩片段,比如:《故乡》里的祭祀和《蒲柳人家》里的洗三和百家衣。

    教材由散点到集中再到散点的的编排旨在引导我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学习由最初的亲近到集中的关注,再由关注到深入的思索并加以传承。这体现了教材编排的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特征。

    4,“教材与课标”的第四个环节说“立体整合”

    我们的语文教材不仅是训练的材料,更是文化的读本,教材在设计中,将“阅读”、 “综合性学习”和“写作”有机结合,三部分互相依托。阅读是通过文本感悟民俗,综合性学习是联系生活体验民俗,写作是思索提炼表现民俗,三个活动搭建在民俗文化这个平台之上,达到立体整合的效果,我们的语文教材以其魅力风情舒展民俗画卷,以其博大精深凸现中华文化。这有力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所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仔细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标指引教材,教材紧扣课标。我们拿在手中学习的是语文教材,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

    二、 第二个板块说教材与教学

    1.“教材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说“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应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教材民俗文化内容的学习可以这样展开:

    (1)走进文本,亲近民俗。

    在七上到八上的教材中,民俗文化散见于课文的片段和单元的阅读还有综合性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变说教为有趣,变陌生为熟悉,变死记硬背为灵活掌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借助音像和多媒体资料,展示民间关于天气和农业生产的谚语图片,并让学生找一找它们分别对应的生活特征,让学生感到有趣的同时了解这些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教学中可以播放安塞腰鼓和钱塘潮的盛况,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特有的地方文化和吴儿善泅的地方特色。我们还可以请学生介绍自己在传统节日中所见所闻所感的习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等。

    当民俗文化是散点出现时,采取这样一些有趣的小型语用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去亲近就在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

    (2)感受情景,关注民俗。

    教材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民俗单元,这是教材民俗部分的集中呈现。无论是《云南的歌会》描绘了少数民族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是《端午的鸭蛋》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是《吆喝》这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是《春酒》的作者旅居台湾,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还是《俗世奇人》塑造了天津卫码头三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艺人的形象。不同地区的不同的作者都唱着同一首歌,是什么歌?那就是我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文化之歌。教学中多让学生感受情景,引导他们关注民俗文化内涵和外延。比如:上《云南的歌会》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的时候可以让去过云南的学生说说云南印象,播放云南民歌后再引出歌会,感受情景的同时也扩大了教材的生活外延。《端午的鸭蛋》让学生带一枚鸭蛋进课堂,课文讲到用“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时候,不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个吃的过程,吃鸭蛋可以这样有滋有味,端午节的其它文化和内涵也由此展开。除了关注民俗文化本身,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和掌握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手法以及多角度的叙述,学习通过小事、细节充满感情写人的手法。比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用天津方言行文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道的语言特色,精准的动词的运用和传神的人物描写。琦君的《春酒》细腻温情的笔触,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的重点。

    (3)观察生活,思索民俗。在综合性学习中到民间采风去,我们不妨创造性使用教材,启迪学生智慧。我安排了和学生一起观看美国人来中国采风三个月又历时三年拍出来的《功夫熊猫》,里面的中国元素不胜枚举,鼓励学生利用个人所学去一一找出,除了包子和筷子,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找出了四十余处中国文化的元素,比如:龟大师在象征道家文化的桃树下羽化登仙之时将手杖交给了狸猫是传承,五个徒弟象征的中国功夫的五行拳,我们儒家文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当我们在外面努力寻找文化的时候,当我们忽略我们的传统的时候,当我们的端午节被 ……(未完,全文共5172字,当前只显示249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浅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

    上一篇:检察院反贪局竞聘演讲稿
    下一篇:科学施教 合理减负

    相关栏目:综合论文 学校 文化 宣传讲话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