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怎样使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
怎样使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
活动主题: 怎样使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
活动时间: 2014.3.22
活动地点: 浦阳三小四楼多媒体教室
主 持: 潘东芳
活动成员: 浦阳三小语文教研组“辩课俱乐部”的20位老师
纪要撰写: 周淑娟
活动缘起 :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探究不止的话题,孰轻孰重,专家与一线的教师们都曾各执一词。《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概念的界定,使语文课程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逐渐平息,也还给语文课程以本真的面目。
然而,在现实课堂中,不是过分关注工具性就是过分关注人文性,两者有机统一的课例真是历历可数。人文性浓的课文教什么?怎样教?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学校“辩课俱乐部”语文教研组决定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我们选择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选学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为教学内容。这篇文章浅显易懂,人文内涵却极为深刻,是研究上述问题的典型课文。
丁丽娜老师主动请缨,承担起上研究课的任务。2012年3月16日,我们“辩课俱乐部”语文教研组共20位教师带着研究问题走进了丁老师的课。
前期准备:
校教研组复印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选学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课文纸人手一份,提早一周每位教师各自备课。并告知活动主题是“怎样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请每位老师学习并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每位教师事先做预案,这节课如果我来讲,我会怎么讲,把自己的预案与作课教师作比较,一样的地方证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作一番比较,听过点评、进行辩课以后,再作自己的选择——学习、改进还是创新。
活动过程:
一、主持引领
尊敬的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30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怎样使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
  • 怎样使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

  • 怎样使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

  • 怎样使工会女工组织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 专业演讲技巧:怎样使你的言谈富有新意

  • 英语写作:怎样使句子多样化

  • 怎样使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专题片制作中的应用

  • 怎样使用信用卡购物或直接消费

  • 怎样使企业立于不败 浅谈企业管理新理念

  • 解,带着你的感受,一起用情地来读一读钱学森爷爷的心声。
    评析:这段学习人文性强,但由于没有语言文字的支撑,是在老师的问中催生出了些许情感,显得牵强、乏味。
    第一次课后讨论
    我们“辩课俱乐部”语文教研组的所有老师听完课后,一起坐了下来。
    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意见不一。
    徐老师:丁老师的课堂中有工具性的训练,也有人文性的熏陶,但没有很好地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感觉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去,有一种为教而教的感觉。
    郭老师:丁老师能在人文性这么浓的课文中积极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开展语言文字训练,这一点很好。但是将二者剥离开来,感觉有些生涩、无力。
    吴老师也提出质疑:片段一教学中把人文性和工具性完全剥离开来了,就训练而训练,显得十分突兀和单调,破坏了原先所营造起来的对人物情感的把握。片段二教学抓了人文性,丢了工具性。把“二性”机械的、孤立的、割裂的教学难道是我们所追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吗?
    是的,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做到语文应做的事,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只要能确立这样的意识,在教学中关注这一问题,便能从文本中挖掘出这样的切入点,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二次授课:你我交融,和谐共生
    片段一:
    1.揭示课题,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钱学森,走进他生命那段难忘的历程。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中的“回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⑴谁终于回来了?⑵为什么要回国?⑶为什么是终于回来了?⑷是怎么回来的?…… 板书:
    怎么回?
    国难回?
    为何回?
    2.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师: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去文中找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2)逐一解疑。
    师:你解决了哪个问题?继续交流。
    (3)把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既然问题都有了答案,试着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咱们概括主要内容,可以围绕课题提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组织起来,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5)师:概括主要内容,还有什么好方法吗?和大家分享分享。
    评析: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学生从研读课题开始,首先围绕题目中的“回来”,进行质疑,通过梳理关键问题,从文中寻找线索,再用串联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主动习得学习的策略,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对钱学森的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在阅读中提高了捕捉、提取信息的能力。
    片段二:
    1.过渡:钱学森的回国之路是那么艰辛!⑴默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钱学森回国的艰辛?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⑵ 归纳出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种种恶劣手段。
    2.汇报美国当局的手段。
    (1) 师:侦查工作就此告一段落,由哪个侦探组给大家汇报?
    A、美国移民局阻止钱学森不能回国。(板书:阻止回国)
    B、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板书:诬陷)
    C、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板书:折磨)
    D、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板书:剥夺_)
    小结: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美国当局的罪证终于浮出水面。在这些罪证中,最让你愤怒的是哪一条?
    (2)围绕文本,畅谈感受。
    师:不要急,请你再一次认真地默读课文,在你最气愤的那一处边上写写感受。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了不让钱学森回国,美国当局想尽一切办法对他进行阻挠和迫害。钱学森所遭受的仅仅是不能回国,受到诬陷,受尽折磨,失去_那么简单吗?还有很多很多(用省略号表示)
    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3)(师)尽管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全班读)然而……
    3.小结:在这不屈的言语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钱学森?(随机板书)
    预设:不屈不挠 坚强不屈 百折不挠 ……
    评析: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丁老师引领学生通过表格归纳出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种种恶劣手段,更深一步地领悟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并重点抓住一两种手段深入体会钱学森回国所经受的孤独的煎熬,痛苦的折磨,从而使学生对他的一片爱国之心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但理解了内容,体验了情感,在“意”与“言”的转化中实现了“二性“和谐统一的自然融合。
    片段三:
    1.钱学森的回国之路是那么艰辛,到底是什么伟大的力量使得钱学森苦苦坚持,苦苦煎熬,苦苦等待了五年? 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1)出示句子:
    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自己反复地读一读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从某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①有了如此真切的感受,一定能读好这个句子。试一试。
    ②有补充吗?继续交流。
    (3)重点点拨“一切”,这里的一切指什么?(金钱,地位,名誉)
    过渡:钱学森毅然放弃这诱人的一切决心回国,是因为祖国有着更丰厚的待遇等着他吗?咱们来看看。
    2.材料拓展,升华形象
    (1)材料出示: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受百年的战争洗礼,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贫穷、落后几乎成了新中国的代名词。科学技术研究更是一片空白,科技水平极其落后。
    (2)个性朗读:每每目睹祖国母亲的贫穷,钱学森总是告诉自己(男生读):
    每每感受祖国母亲的无助,钱学森总是告诉自己(女生读):
    (3)同学们,正是因为这一颗中国心(画中国心),让钱学森毅然放弃诱人的一切。让我们一起用情地来呼喊出钱学森内心最深处的心声。(全班一起读)。
    评析:丁老师循循善诱,抓住“一切”,体会他为了回国而放弃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名誉等一切的爱国情感,接着将祖国的落后与美国的优越条件进行比较阅读,钱学森的人物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 ……(未完,全文共7055字,当前只显示339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怎样使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

    上一篇:以《周长》例谈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下一篇:关于《喜爱音乐的白鲸》的课例研究

    相关栏目:综合论文 教育 学校 五一和五四节日专题 和谐 党务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