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干部培训党课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讲稿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__报告和s_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涵义及探索历程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与探索历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
(二)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历程
1、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契合
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梳理了我们_四代_领导集体的生态自然观以及生态建设的实践历程。总的看,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1)、儒家生态智慧的_是“天人合一”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_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si谆腿-si滋斓阑ü彝ァ⑸缁峤徊浇桌碓蚶┱棺匀唬逑至艘匀宋镜募壑等∠蚝腿宋木瘛U纭吨杏埂防锼?“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2)、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3)、佛教的生态智慧的_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
  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_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332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干部培训党课讲稿:大力推进生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___新思想——学习领会__精神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___新思想——学习领会__精神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深入学习、注重实践、努力争做“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合格党员

  • 全县新提拔科级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 在全县副科级干部培训班结班仪式上的讲话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做一个心地无私、担当无畏、俯仰无愧的_人

  • 在秋季科级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动员报告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讲政治,有信念,做合格党员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学_质量强国战略思想,以实际行动开展质量提升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践行“四讲四有”要求做引领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以标准化的理念 铸造科学化的组织生活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自觉践行“齐实稳成”局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 干部培训党课讲稿: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研究

  • 两年怎么能绿化了?用二百年绿化了,就是_。先做十年、十五年规划,‘愚公移山’,这一代人死了,下一代人再搞。”
    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面临着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现代化任务,虽然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鉴于发展生产力是当时首要任务,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以_同志为_的第二代_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和完善
    _在总结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历史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的_事业要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认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们就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_社会的经济就不能得到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具体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一时期,我们党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向自然开战”的自然观,强调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发展经济。他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其中就包含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长远发展,为后辈留下良好的环境。_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他主张在我国资源短缺、人口众多的国情下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来解决有关生态的一些基础性、全局性以及关键性的问题,提倡绿色技术在我国国民生产和生活中的推广与普及,提高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治理生态问题的先进技术,改善我国解决生态问题的不合理现状。
      3、以_同志为_的第三代_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_同志在领导_推进_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在他的讲话和报告中,却大量使用“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意识”、“生态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概念,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改变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功利性认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等重要性。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是环境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边保护,边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发展双赢。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良好列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依据_持续发展的理论,_等国家领导人大力倡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于1993年我国召开的“中国21世纪国际研讨会”上宣布了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_还在《正确处理_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关系》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并于1996年3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_建设的重要内容。1997年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以_同志为_的_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自十六届_全会__第一次提出_,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__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式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建设发展体系,是中国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s_会议更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_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_。这是实际上就是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文明建设的关系
    早1986年,_十二届_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_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_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_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_十六届_全会出构建_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拓展为“四位一体”。从十七大到_的5年间,我国建设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而_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__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__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_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我们也了解到“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而__也明确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以在此我们有必要深刻讨论一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中其他“四位”的关系: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
    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 我们都知道经济来源于生态,没有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建设就无法进行;采用非生态的发展战略,经济价值就无法实现;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建设必然遭到惨重损失;不能持续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建设的成果就会夭折和中断。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经济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导致经济建设不能持续发展。而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必然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反之只有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看待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绝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互补的关系。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
    与政治建设
    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生态文明与“政治建设” 表面上看生态文明与政治建设是两个互不相关的问题,实则不然,生态问题实质上也是是政治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生态文明也必然会向政治领域延伸,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圈,政治生态化和生态政治化的格局已经形成。生态危机虽然发轫于生态领域,但是它直接波及人类的政治领域,无论是对国内政治还是对国际政治都产生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加快_民主和法治进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生态基础,为政治建设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两者具有紧密的互馈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障碍主要在于:一是政绩考核机制的扭曲,片面强调政绩考核的经济性;二是公众环境权益的受损,公众无法享受到足够良好的作为生存权之一的环境权和作为参与权之一的环境权。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下的政治建设,就是要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干预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和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机制的相互制衡,就是要构建以别无选择的强制性机制、权衡利弊的选择性机制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机制的相互协同。政治建设对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建设_民主政治,加快_法_家建设,发展_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与文化建设
    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又是属于重叠关系。
    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 显而易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而生态文化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在建设良好的自然关系的同时,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所以总结说来,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生态文明理念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生态文化观念不够稳固。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增强生态资源观念,优化生态环境资源配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转变消费行为模式,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文化建设是灵魂,只有建设_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与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_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建设_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建设是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4、生态文明与“社会建设” 我们都知道当今时代离我们每个人最近的问题便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_问题,而民生问题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生态权益也是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权益,空气、水分阳光、食品都是人们每天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发展社会事业化社会结构,还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发展良好的生态文明,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体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条件,所以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总之,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的基础,我们只有响应_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政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用统筹协调的方法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有助于小康社会建设的系统整体性,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_相关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完善_市场经济_,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走__政治发展道路,坚持_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_有机统一,加快建设_法_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__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_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五位”之间也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
    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全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
    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导致许许多多正常人及动物非正常死亡,残废,或患病,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人类从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自我反思,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虽然堪称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中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人均拥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时空压缩”的特点。

    1、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人口每年仍在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 ……(未完,全文共35886字,当前只显示863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干部培训党课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一篇:区直机关_建设工作要点
    下一篇:“讲规矩,守纪律,做表率”大讨论活动自查报告

    相关栏目:干部 公务员 组工 组织讲话 党会报告 培训 党课教案 环保 生态 文明 宣传讲话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