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_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
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_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

  摘 要

  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些年来,国内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已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 现状 产生原因 危害 心理干预

  LONELINESS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BSTRACT

  Relevant researches show that loneliness performed by college students strongly, loneliness has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psychologists gradually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oneliness, especially the loneliness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because that college is a key period that students show strong and wide rang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nee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omestic-related study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coverage is very broad, and has been a essential matter which could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students loneliness status cause harm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第1章

  引言(9)

  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是指大学生自我心理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至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92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
驱散的性质的所谓外在的孤独感,则指的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浮现在表层上的心理感受,只要条件环境一改变,这种孤独感就会烟消云散。大学生孤独感在大多数时间、场合,都属于外在的孤独感。

  Weiss则将孤独区分为2"种类型——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情感孤独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这涉及到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亲密与安全的关系9社交孤独则是人们在社会整合中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社会感时所产生的孤独,这通常表现为缺少令?si獾呐笥选⑼Ч叵担钩辖煌男枰荒苈恪4笱捎谛孕睦淼姆⒄购徒煌枰脑銮浚淝楦泄露栏泻蜕缃还露栏卸冀锨俊?br>
  (9)Young和Beck(1979)曾将孤独感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Young认为,长期性孤独源自于个体长期以来一直感到缺乏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长期社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以及改变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时不时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也可能转化为长期性孤独。Garson和Perlman(1979)以及Shaver(1985)也对孤独从时间上做了区分,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短期的、一时性的、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前者即Young所说的暂时性和境遇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后者称之为特质孤独。特质孤独可能是一种慢性或长期存在的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质[14]。

  第3章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现状

  3.1. 大学生的情绪孤独体验程度较社交孤独体验程度更高(20)

  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中期,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另外由于大众传媒对有关恋爱和性问题的渲染,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相对宽松,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特定异性发展出较深入关系的需求)表现的越来越迫切。但是,这种需求的满足受到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一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不能立即或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所以产生了孤独体验。

  3.2. 男生的孤独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尤其理科男生的情绪孤独程度偏高

  理科男生的情绪孤独程度偏高,可能是由于理科学校(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相对于其他学校和专业,理(工)科学校和理(工)科专业大多都是男生多女生少。由于相当一部分理科男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不能得到立即满足,就可能产生较普遍的情绪孤独体验。

  3.3. 大学新生的孤独程度与其他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通常认为大学新生由于远离家人和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结识新的朋友,熟悉新的环境,因此在这期间大学新生容易产生各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包括体验到较严重的孤独感。但孟 晋(3)的调查结果显示入学3个月的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程度与其他3个年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大学新生入学后有一个适应期,但这个适应期可能随着现代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广泛以及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渐提高而缩短。另外,随着物质环境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越来越普及的校园电话、互联网保持与家人和老朋友之间的联络、沟通,还可以方便地结识新朋友。这些条件都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在短时间内克服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孤独体验。

  第4章 对孤独感的分析

  4.1. 孤独感结构分析(26)

  根据李艺敏,蒋艳菊,李新旺(26)的研究,大学生孤独感结构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和发展孤独感。

  4.1.1. “社会孤独感”维度

  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中,“社会孤独感”维度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其贡献率达到了20.628%,主要是指个体由于缺乏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信念而导致的孤独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一种以自我需要满足为基点的价值观,表现为在自我价值基础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整合,他们并不排斥社会,而是接受社会,把社会作为自己发展的客观环境,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寻求个人发展。他们更强调适应社会,发展自我;他们接受现实,把现实作为一种前提条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15]。在这个过程中,遭遇社会现实与个人希望的鲜明对比,强烈感受价值观冲突和裂变的痛苦,寻找价值观念发展出路,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并可能引发社会孤独感。

  4.1.2. “人际孤独感”维度

  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的第二个维度是“人际孤独感”维度,其贡献率达到了16.131%,内容涉及个体对其人际交往状况的评价。这个维度与西方学者关于孤独感和社会交往活动相联系的观点一致[16]。

  4.1.3. “自我孤独感”维度

  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的第三个维度是“自我孤独感”维度,其贡献率为7.986%,内容主要与个体的自我评价有关。而自我评价又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密不可分。大学时期是个体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大学生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一方面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注意内省和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另一方面注重自觉地从外界各方面了解自己,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出现冲突,大学生就有可能会产生孤独感。

  4.1.4. “发展孤独感”维度

  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的第四个维度是“发展孤独感”维度,其贡献率为6.396%,主要与个体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个体对于发展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有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个体就会产生角色混淆或反向认同,就不能顺利完成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就可能导致各种情绪问题,如产生孤独感,并最终妨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4.1. 结论

  该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孤独感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对大学生样本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的结论是:大学生孤独感结构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按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和发展孤独感。

  4.2. 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4.2.1. 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该研究[12]结果表明,孤独感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这与骆光林[17]、李传银[18]和黄海[1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孟晋[20]、王希林等[2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为:第一,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女生不再羞怯而不敢与人接触,而是在各个方面同男生一样拥有自己的学业目标和事业目标,建立并维护人际关系,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并且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我。因此,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也就不明显。第二,由于在不同的调查中,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孤独感调查量表,对孤独感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使用同一量表的研究也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取样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对于孤独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如果存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仍需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

  4.2.2. 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一些研究证明,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程度显著比其他年级高,如蒋艳菊等[22]、黄海[19]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事后多重比较(LSD法)显示,大学新生的总体孤独程度与其他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

  4.2.3.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地差异

  大学生孤独感总分的来源地差异不显著,这与蒋艳菊[32]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黄海[19]、邓丽芳等[2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黄海认为由于大学一般在较好、较大的城市中,大学的环境较为城市化,因此城市背景的大学生显然更容易适应这种环境,同学交往、学校生活等也更能应付和处理,适应性问题少,相反,农村来的大学生,在一个与以往生活差距较大的环境中,对于一般的人际、生活事件处理起来要更难,容易形成社交困难及各种人际适应不良,极易引发孤独。在大学初期,农村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上述问题而引发孤独感。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学校和家庭的积极关心,让其适应了所在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可能会使得农村的大学生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差异不显著。

  4.2.4. 结 论

  大学生总体孤独感及孤独感各维度在性别、来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各年级孤独感差异显著。二、三年级的总体孤独感高于四年级,一年级的社会孤独感显著高于三、四年级、二年级的社会孤独感显著高于三、四年级,二、三年级的发展孤独感显著高于四年级。

  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总体孤独感、人际孤独感、发展孤独感与自尊、总体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呈负相关,社会孤独感与自尊、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自我孤独感和自尊、总体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

  第5章 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未完,全文共13889字,当前只显示501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_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

上一篇:_民族政策应知应会知识100题
下一篇:医德医风建设制度

相关栏目:六一儿童节专题 科技 党务讲话 科学发展 教育 文教论文 综合论文 学校 大学生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