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于弱势_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经验交流材料
关于弱势_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经验交流材料

社会弱势_是指凭借自身能力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困难者_,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阶段都存在弱势_,并不断发生着变化。弱势_生活权益得不到保障,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11月中旬,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对我市部分弱势_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社会各界对弱势_的救助情况,听取各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低保及残疾人员:全市城乡低保对象5005户9259人(其中城镇1007户1599人,农村3998户7660人);各类残疾人3.5万人,其中领证12965人,享受城乡无固定收入重残救助人员4415人。

2、失业人员:失业人员指在劳动年龄内(男年满16-60周岁、女年满16-50周岁)有劳动能力,但目前无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据人社部门统计,目前全市登记在册失业人员约3500多名,包括下岗失业职工、新成长劳动力等。

3、特困职工:我市特困职工指家庭人均月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但不超过低保标准20%非低保职工家庭”,据总工会统计2013年我市建档在册特困职工(包括农民工)175人,以制造业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91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关于弱势_社会保障和救助工
  • 乡关工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弱势_关爱工作的调研报告

  • 弱势_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 关注弱势_ 发挥慈善救助职能

  • 关于县救助弱势_的实践与思考

  • 新时期弱势_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 镇残联理事长做弱势_的贴心人先进事迹材料

  • 在弱势_救助款发放仪式上的讲话

  • 对城镇弱势_生活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 关于弱势_基本权益保障的调查

  • 民政局关于救助弱势_的电视讲话

  • 浅谈农村弱势_的形成及救助方式

  • 县社会弱势_的困境与出路

  • 县民政局做好关心弱势_工作纪实

  • 制度逐步深化。一是建立重残救助制度,对无固定收入的一二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发放生活救助金,2013年共救助城乡重残人员4415人,救助金额1500万元;二是出台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低保、重残、特困职工等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救助比例逐年提高,已由建立制度时的40%提高到目前的60%,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至3万元。2009年以来已救助9300多人次,金额达1394万元。三是根据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及时发放物价补贴,2013年已为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146万元。四是提高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标准,由2007年每人每月120元和150元,提高到现在的400元和500元。

    3、就业培训服务彰显效应。人社部门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信息。依托各镇、社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低收入农民开展家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服装制作、作物栽培等技能培训,2013年先后有近11000名失业人员和农村低收入劳动力通过培训提升了就业能力,掌握了生产技能。据人社部门统计,2012年至2013年11月,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95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99人,帮扶困难_就业2814人,安置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2559人,使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

    4、社会各界帮扶互为补充。市总工会加大帮扶力度,提高困难职工优惠待遇款、春节慰问金、金秋助学款标准,2013年困难职工救助资金比2012年人均提高600元,同时下拨专项资金用于困难农民工的生活救助和技能培训。市残联2013年先后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16期,培训残疾人962人次,安排扶持资金60.5万元,帮扶152名残疾人创业。市慈善总会2013年共发放资金295.5万元,用于儿童大病救助、尿毒症患者救助、残疾人意外伤害险投保等11项救助项目。市红十字会三年来筹资发放救助款近600万元用于助医、助学、助困等社会救助。此外市妇联、义工联等团体组织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为弱势_提供帮扶和援助。

    四、问题和不足

    1、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由于受财力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我市的社会保障标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有的保障标准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水平。如纳入被征地农民失地保障的失地农民养老金最高仅268元/月。一些帮扶救助政策仅惠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或孤老残困等_,其他弱势_未能享受,就是相同_之间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

    2、社会救助形式单一。从救助机制上看,当前对弱势_的救助主要是单一的物质救助,重在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求,精神救助还很欠缺,比如一些失独家庭有工作,甚至有赔偿金,经济生活无忧,但失去孩子的痛苦无法排解,他们迫切需要社会关心和精神抚慰。此外对支出型、急难型贫困家庭的救助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主要依赖社会团体组织的一些即时性救助和爱心企业人士的捐款救助。

    3、救助资源整合不足。政府、团体、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上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衔接,工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义工联等团体组织大多单独运作管理,各自进行社会救助,不能形成合力,救助主体之间的政策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导致救助对象不能合理分配,不仅会形成救助的空白点,也会让部分群众获得重复救助,造成救助资源浪费,救助能力减弱。

    4、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社会上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对弱势_扶贫帮困是民政、工会、残联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有的困难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不想靠自身努力走出困境,稍有困难就找政府,有的甚至不惜采取弄虚作假等欺骗手段,以达到获得救助的目的。

    五、相关建议

    1、完善政策,提高社会保障的普惠水平。就业、养老、医疗是社会关注的民生热点,也是弱势_高度关注的重点,政府部门要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出台惠民政策,完善服务措施,推动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向弱势_倾斜,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的根本转变,深化城乡养老、医疗两个一体化制度,解决筹资与支出、不同对象之间保障水平的不平衡问题,提高普惠水平,让各类弱势_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2、整合资源,健全社会救助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团体和社会组织之间的 ……(未完,全文共4267字,当前只显示237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关于弱势_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经验交流材料

    上一篇: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经验交流材料
    下一篇:推动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相关栏目:大学生 社会实践 劳动保障 经验交流 模范 剖析整改 学习材料 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