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县“巴山新居”建设调查报告
安居    舒心    乐业
—**县“巴山新居”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积极探索贫困地区统筹城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方法、新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机制、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工程,打造新型社区,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聚集。**县以“巴山新居”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为**农村居民富民增收、改善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为了解**“巴山新居”建设成效,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探究新农村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调查队组织专门调查队伍,深入到全县15个乡(镇)、24个新村,采取现场调查、实地探访、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重点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产生活、居民诉求等方面,采取“写真”的手法,“叙说”**巴山新居建设现状。
一、**“巴山新居”建设现状概要
截止2013年6月,全县累计建成黑池、将营、红光等中心村(综合体)8个、聚居点430个,聚居农户2.2万户、4.8万人;新建休闲广场6个3000平方米、环境绿化3.5万平方米、排污管道1.1公里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95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县“巴山新居”建设调查报告
2年达到7033元,支柱产业壮大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加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变革,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发生质的变化,已成为巴山新居建设的典范。
(四)新居建设群众满意。在实地走访调查中,我们采用书面问卷调查和电话辅助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完成有效问卷220份。调查显示,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充满信心”的认同度达98.3%。三年来,**巴山新居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的认知度、满意度、信心度均较高,九成以上群众已知晓巴山新居建设,近八成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表示满意,绝大多数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充满信心。
三、“巴山新居”建设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共享建设成果。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将巴山新居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和开发式扶贫的重点工程来谋划,科学规划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全域后区域、先总规后专项、先规划后建设,强化规划管理,实行“多规衔接”,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人口聚集、交通通讯、社会事业、环境承载能力等综合因素,为发展留足空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村逐户调查,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口流向等多种因素,按照“四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四区(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三通道(交通通道、河流通道、旅游通道)进行布局,编制 “巴山新居”工程总体规划。在风貌特色上,注重风貌塑造和品位提升,融入自然、历史、人文元素,做到适用安全、产居结合、特色鲜明,防止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高山区突出体现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注重体现山林民居特色,丘陵区充分体现生态田园民居特色,城郊区着力体现现代城郊民居特色。在基础设施配套上,建立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行政代理服务与社区生产、生活服务有效衔接,重点实现“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互联网、通电视和通讯)、“六有”(有1所学校、1个农民健身广场、1个购物中心、1个卫生室、1个文化站、1个垃圾收运点),促进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民主自治,完善计生、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文化娱乐、法律咨询、职业培训“七位一体”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人口合理聚集、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
(二)坚持连片开发,实现整体推进。把土坯(危旧)房改造、地灾避灾搬迁户、不宜人居的边远高寒山区移民户和沿路沿街形成的“夹皮沟”需迁建户四种类型的农户作为“巴山新居”工程的实施重点,按照产村相融、连片推进的要求,降低准入门槛,打破行政村地域界限,以自然村为界,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统征自建”相结合方式,围绕路网通道、河流通道、景区通道培育产业,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聚居点和产业聚集点聚居。坚持建管并重,实行政府主导不主办,领办不包办,把民建、民管、民受益贯穿于建设全过程,实行点上推进和面上推进相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覆盖全县,截至目前,全县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已建成中心村(综合体)8个,聚居点430个。不断建立健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强化群众监督和职能部门监管,做到专账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公示,自觉接受群众和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的监督。
(三)坚持政府主导,激发民众参与。在建设过程中,实行政府奖补、农民主体、市场推动、信贷帮扶、社会参与新居建设,新居建设全面推行“五统一五自主”、“三不四自五新”、“三议三评三同步”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自主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由群众自主选择建设方式、公开选定施工队伍,并确定专人监督质量。建立竞争立项、滚动调项机制,优先支持组织领导得力、群众积极性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村实施新居建设,基本形成了群众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产业发展坚持“自愿、依法、互惠互利”原则,推行“土地流转、群众主体、业主建园、合作社管理”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建设新居的积极性。
(四)坚持多级支撑,形成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农村D级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连片扶贫开发、土坯房改造、土地整理搬迁、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片、一事一议等项目补助资金,集中捆绑投入。坚持“建一拆一、先建后补、先拆后补、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了“巴山新居”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管理暂行办法等,并纳入年度目标专项考核,建立跟踪督查制、电视曝光制、黄牌警告制、问责追究制。建立以土地增减挂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引导机制,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宅基地退出整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土地利用模式;建立 ……(未完,全文共5159字,当前只显示248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县“巴山新居”建设调查报告

上一篇:民政局强化“四个覆盖”理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四个覆盖”持久发展
下一篇:街道副书记_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

相关栏目:建筑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