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年级下册“统计”复习课例谈
三年级下册“统计”复习课例谈


【摘要】一堂扎实有效的数学课,是教师在充分读懂教材、读懂学情、读懂课堂的基础上的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复习课更是如此,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统计”复习课为例,
浅谈复习课要在“三读懂”的基础上,关注“理”——“联”——“练”的导学效
用,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与复习的能力;又要关注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多一些
思想领悟和内在需求,少一些技能训练和外在驱动。从而实现目标的多维、形式的
多维、功能的多维。发展学生“四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解读 教材 学情 课堂 以学定教 统计 复习课 数据分析观念
一堂扎实有效的数学课,不是脱离学情实际的按部就班,不是不解教材重难点的平均用力,也不是随意发挥盲目行进的教学流程,而是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解读学情、解读课堂的基础上的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统计与概率复习课,阐释自己的观点。
一、解读教材——把“学期总复习”拓展为“学段总复习”
“统计”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主要安排在第三单元进行教学,在本册和前几册的教学中,内容结构如下:
年级 册数 单元 内容 单元说明
一 上 _ 象形统计图,收集数据的方法 P83、P85出现
下 9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条形图中一格代表1
二 上 7 条形统计图(画“正”字) 条形图中一格代表2
下 8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01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三年级下册“统计”复习课例谈
  • 例谈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 例谈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关于三年级《喜爱音乐的白鲸》的课例研究

  • 谈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年级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

  • 初三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 在高三年级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 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 在高三年级家长会上的讲话

  • 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工作计划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 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中队工作方案

  • 中学初三年级学习动员大会程序

  • 了课前复习单,让学生个体内隐的经验显性化:
    课前预学单
    1.理一理:关于统计,你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
    2.做一做:学校要做新校服,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对本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进行统计。
    收集数据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这个环节时间较长,故安排在课前。为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主动性,设计学校要做新校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本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数据,并在提供的表格中,选一种进行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在此过程中,激活和运用到数据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一)“理”——交流、初步梳理已有经验
    课前,学生们都完成了预学单。“关于统计,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很全面,可能比较零散,这也是学情的真实反映。他们会说到:统计表、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等。教师尊重学情,板书出初步的知识结构图,供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
    统计的复习整理

    (二)“联”——积累、提升方法策略性经验
    复习课与练习课不同,它除了关注某些知识点,还要注重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本质,在学生纵深推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知识间的的联系,积累和提升了策略性、方法性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支撑点和感悟点,引领学生不断地从深处挖,向宽处行!
    感悟点1: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
    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围绕做新校服的问题,对本小组同学的身高或体重进行了统计。展示出收集到的几种典型作业。
    生1:我到同学那里,一个一个问过去,并记录下来。再用统计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生2:我让同学把自己的身高体重写下来,再交给我。然后,我是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的。
    生3:我也是到同学那里问来的,不过,我用的是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表示的,就是起始格跟其它格表示的量不相等。……等等。
    根据反馈情况,教师引导:刚才这些同学的做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他们都去调查了同学的身高和体重,都把收集来的数据制作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不同点:调查方法不同。有些是一个一个问过去的,有些是写在纸上。
    教师小结:同学们去调查身高和体重,其实就是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把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出来,就是一个数据整理的过程。
    感悟点2:体会不同条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出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
    姓名 张扬 王海 李青 方海燕 吴倩 李亦非 张航期
    身高 130cm 131cm 132cm 133cm 135cm 133cm 134cm
    针对这组数据,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制作统计图,出示:
    (甲的方法)

    (乙的方法)

    (丙的方法)

    师:这三种统计图,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突出三种方法的不同特点:
    方法一:纵轴的1格代表5cm,纵轴在标数中,因格子不够而半途而废。
    方法二:纵轴的1格代表10cm,但从各条形很难看出数量之间的差异。
    方法三:纵轴起始格代表120cm,其它每格代表1cm,清楚表示出各数量多少。
    根据以上特点,同学们都会选择丙的方法。
    师:为什么针对这组数据,丙的方法更好呢?什么情况下,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更合适?
    学生思辨后,师生一起小结:这组数据很特殊,数据都较大,但数据之间的差距很小。这种情况下,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更能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差异性。
    师:什么情况用横向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呢?
    引导学生明白: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并根据数量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条形,然后把这些条形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只是横向条形统计图更适用于横宽、纵窄的版面。
    感悟点3:体会统计的一般过程(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
    继续研究丙的统计图,引导全班同学交流:从这组数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最矮是多少厘米。最高的是多少厘米。
    生2:我发现谁和谁的身高一样。我知道谁比谁高多少厘米。
    生3:我能算出同学的平均身高。……
    一起复习梳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用总数除以份数,一种是移多补少。
    师小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水平的量。刚才,同学们从这组数据中获得了很多信息,还算出了平均数。这其实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板书:数据分析)
    统计跟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它一般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统计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边引导学生小结,边完善板书:

    这个环节主要有两大意图:一是通过深入思考,进一步沟通统计图表的各自特点以及适用性。并感受数据整理的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二是让学生体验统计一般分为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三个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将学生的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已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 ……(未完,全文共4736字,当前只显示263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三年级下册“统计”复习课例谈

    上一篇:《6的乘法口诀》教学课例研究
    下一篇:刍议小学中高段数学练习的优化

    相关栏目:统计 财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