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市“十四五”推进创新发展和培育发展新动能调研报告
市“十四五”推进创新发展和培育发展新动能调研报告

__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谋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化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2021-2025是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建设成果的关键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_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机遇期。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四五”期间如何确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动创新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五年规划最主要的挑战和重任。按照全市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部署,我局围绕摸清全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现状、培育“十四五”创新发展新动能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现状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亿元,位居全省16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从全社会研发投入来看,**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亿元,较**年增加**亿元,增速为13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亿元,投入较上年增加**亿元,增长20%;**年R&D经费投入增长到**亿元,同比增加**亿元,同比增长18.8%,较**年增加了近**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54.24%,年均增长52.44%。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来看,**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上升幅度最大,由**年的0.19%上升到0.42%,上升0.22个百分点;**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0.46%,同比增长9.5%;**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0.52%,同比增长13%,较“十二五”末增长273%,全省的排名由16提升到12名(限于统计原因,R&D经费仅能统计2018年及以前数据)。全社会研发投入及强度均保持40%以上的增幅,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及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2.创新主体不断壮大。聚焦“6+2”新型工业和“7+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市科技型企业培育提升行动计划、**市《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方案》,全面宣传落实加计扣除、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梯度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个,累计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家。高企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78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更多相关文章:市“十四五”推进创新发展和培
  • 村支部书记在全市“十四五“规划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

  • 市“十三五”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报告

  • 市“十三五”产业扶贫工作总结报告(2016-2020年度)

  • 关于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进展情况的汇报

  • 县发展和改革局2019年工作要点

  • 县发展和改革局行政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 廊坊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期评估实施方案

  • 村党支部对“十种表现”和广州市“十项负面清单”自查自纠情况报告

  • 后勤集团党总支关于开展党员发展和管理基础工作自查自检报告

  • 区发展和改革局冬春火灾防控工作方案

  • 发展和改革局2017年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完成情况自查报告

  • 市“十三五”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规划

  • 常务副市长在2017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上的讲话

  • .74%,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低于**省平均水平,与**省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相差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25.44,科技工作人员较少。获得国家、省以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仅**名,市级科技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人,高素质创新人才匮乏;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的依托,资金是创新的助推器。2019年**市企业争取省级科技项目申请数量为仅**项,占**省科技项目总量的比重不超过2%,争取到位资金**万元,其余企业均未获得专项资金扶持。
    这是由于**大部分企业基础较弱,不满足国家、省项目申报条件。没有科技项目作为企业科技发展的依托,缺少专项资金的支持,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创新难以维续。创新资源不足影响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创新基础薄弱会增加创新资源争取的难度,由此陷入创新资源与创新能力的恶性循环。如何调节创新基础薄弱与科技资源缺乏之间的平衡、跳出循环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创新主体质量不高,科技型企业尤其高新技术企业量少且规模小。企业是科技活动的承担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又是科技活动的主要践行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创新水平。从数量上看,**市中小微企业总数超过10000家,按照科技型企业评价办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仅有**家,占比3.1%,国家科技型企业**家,占比不到0.5%。高新技术企业**家,仅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0.76%。从规模产值上看,在**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上亿**家,5000万元左右**家,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不足20%,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难以产生经济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市要增强创新活力,不仅需要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的增长,更需要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质量,实现“质”的突变。

    3.创新成果质量欠佳,成果转化效益不高。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是创新产业链中重要的两个环节,反映了创新成果的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程度。**市的创新成果数量上增加,但是专利的技术含量不高,其中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总量的**%,而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占成果总量比重不足10%,缺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的现状依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从成果转化率上看,除企业转化的成果占比约70%外,外观发明、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到30%,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从成果转化效益、对经济的贡献上看,创新成果_竞争力不强,市场受限,年实现上亿转化产值的成果不足20%,全市年成果转化总量增幅保持低位(每年不到10%),难以体现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
    4、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集群度和粘黏度不高。
    特色产业是对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减少地区同质化发展带来的恶性竞争。**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有优势,但如何集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突显比较优势则需要更加合理的_。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与产业集群度有较大关系,产业上下游企业沟通不畅,协作艰难,资源共享程度低,难以实现创新集群攻关。**市除铝产业有10家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产业上中下游的小集群外,其余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均是零星分布,产业协作不够,多数科技型企业不仅规模小、产出低,且分布零散、各自为战,产业链多但较短,企业粘黏度不高,缺乏集群攻关、抱团发展。企业生产上游的原材料供给协调,生产中游的技术、设备共享,以及下游的市场信息、销售衔接等都难以实现。企业各居一隅,技术研发人员、研发设备、市场需求信息相互独立,缺乏沟通,难以擦出思维的火花,突破技术瓶颈。缺少共享机制,又导致研发设备浪费,研发成本增长。**市如何引导企业加强协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加速产业集群,不仅需要在产业规划设计中作出调整,还需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国际科技竞争和对抗不断加深加剧,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及科技壁垒的“双刃剑”倒逼创新,由此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全球化对创新资源配置日益产生重大影响,人才、资本、技术、产品、信息等创新要素全球流动,新能源(储能技术)、生物医药、物联网、自动驾驶等颠覆性技术不断革新,科技创新的速度、范围和规模在不断刷新,技术转移和产业重组不断加快,由此为我市企业创新、产业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在5G、北斗导航、高铁等技术在国际上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赶超与攀升,以美国_西方国家不断的设置科技壁垒,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捷克、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禁止购买华为产品,禁止华为购买本国技术的产品,甚至拆除华为设备,“去中国化”动作频频。近日,美国颁布的《美国出口管制改革法案》扩大出口管制法的适用范围,增加了对“新兴和基础技术”的出口管制,随后将包括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旷世科技、大华科技等28家中国组织和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使我国部分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循环受阻。为了改善当前现状,解决创新链中断问题,国家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并首次将内循环放在发展的首位,《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扶持力度增大。对于我市而言,如何利用国家对这些高端产业发展机会,积极承接国家相关产业布局,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研究布局和建设,提高发展质量。

    (二)疫情、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复工复产,带来了制造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一次重新洗牌机遇和挑战2020年新冠病毒的快速传播导致经济增速下降,世界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自2020年3月份以来,在短短四个月内有接近7万家企业倒闭,日本3个月内超过200家企业倒闭,而我国自新冠以来企业倒闭数量超过20万家,全球经济一片萧条。随着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_各地区在逐步有控制的恢复经济,中小企业逐步恢复经济活动,创新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
    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转“正”,引领形成发展新标杆。我市作为制造业薄弱的区域,如何抢抓疫情、后疫情时代的复工复产机遇,积极参与市场重新分配,以科技创新优势提升_竞争力,借力全球_全省制造业的转移,产业回转带来资金人力设备,积极承担产业转移机遇,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_今年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
    2018年11月,**与**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书》,助推**“北向东出桥头堡、生态康养后花园、绿色食品供给地、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两地区域协同创新合作。两市共签订合作协议**余个,签约**产业转移项目**个,计划投资**亿元。
    其中,已开工**个,投产**个。**、**两市还进一步签署了-农业、协同开拓市场、工业一体化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区域物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旅游、科技等**个合作或投资协议。随着**与**的融合发展,**对**的经济辐射效用增强,经济辐射范围拓宽,带动**市产业产能提升和结构调整。
    2020年6月,**市分别与**市**区、**区拟定《*(*)*(*)科技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区、**市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序幕。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成为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承接成渝经济圈建设中的产业转移,利用双城经济建设中规模效益辐射,利用共享平台、共享实验室等建设,借鉴学习成渝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积极推动与成渝经济圈的经济衔接范围拓展,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我市带来的机遇。挑战在哪里?在于一个创新相融的“融”上,“共搭一个台,同唱一出戏”,是成渝地区把我市创新人才、创新金融资源、创新成果兼并兼融了,还是我们做好借智集力文章,围绕整个产业链进行创新资源的再优化、技术攻关的再协作、产业创新的再组织,如何推动科技创新相融发展、互利共赢是今后合作的巨大挑战。

    (四)“新基建”:科学技术带来的一次巨大红利派发,**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一次重大机遇和挑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符合未来_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上海、_、广州为代表的城市已经开始加速数字网络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以5G、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网络融合创新,以及信息技术和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 ……(未完,全文共12881字,当前只显示465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市“十四五”推进创新发展和培育发展新动能调研报告

    上一篇:2020年度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报告
    下一篇:集团企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相关栏目:科技 党务讲话 科学发展 调研报告